2023玉龙湾景区欢乐火把节时间
火把节是彝族、白族、纳西族、基诺族、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,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23玉龙湾景区欢乐火把节时间的内容,欢迎大家阅览借鉴!
2023玉龙湾景区欢乐火把节时间
2023年昆明玉龙湾景区欢乐火把节
活动时间:2023年8月9日至8月11日
活动地点: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太平乡妥乐村
景区门票:免门票入园
活动内容:
景区还为游客安排了火把集市,有各种精美的小吃、手工艺品;8月10日景区邀请秘境乐队、陶木艺术队,为游客呈现精彩的歌舞表演;点火时将放飞火凤凰,为游客祈福愿吉祥安康,随后邀请DJJin X带领游客欢乐舞蹈。
2023火把节什么时候
2023火把节是8月10日。火把节是彝族、白族、纳西族、基诺族、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,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,被称为“东方的狂欢节”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,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,主要活动有斗牛、斗羊、斗鸡、赛马、摔跤、歌舞表演、选美等。
火把节的节日介绍
火把节起源于“星回节”,彝族又把它叫做“过大年”,火把节的起源与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密切相关,是彝族先民观测天象,以北斗星斗柄指向来确定的。火把节是彝族文化的象征,是彝族的年节,是彝族传统中最为重要、最盛大的节日。楚雄彝族火把节于2006年5月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火把节是彝族原始宗教传承的舞台,彝族歌舞、服饰、饮食展示的平台,其内涵积淀深厚,外延宽泛,包容了彝族的饮食文化、服饰文化、歌舞文化、农耕文化、星象文化、祭祀文化等,这些文化的潜在价值正逐步展现出来,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活化石,对地方民族经济的发展、文化的传承、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。
火把节来历
火把节是我国西南地区彝族、白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。彝族、纳西族、基诺族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,白族在六月二十五日,拉祜族在六月二十日举行,节期二至三天。其中彝族火把节最负盛名,届时人们隆重庆贺,举行各种娱乐活动,傍晚时分点燃火把,奔驰田野山冈,驱除虫害,并饮酒歌舞,欢声笑语此起彼伏,响彻夜空。如民国十四年《禄劝县志》卷三《风土志》即有具体描述:“(六月)二十四五日为火把节,亦谓星回节,夷人以此为度岁之日,犹汉人之星回于天而除夕也。会饮至于旬余不息,犹汉人之春宴相聚也。儿童执火把,屑松脂杂煤,衽而撷之,见尊者叩首起,举燎逼裾,洒松煤燎之,火焰满身,谓之送福。于野树松燎高丈燃之,以照田祈年,视其明暗,卜其丰歉。男女齐会,四面绕坐,脍豕肉饮酒,歌舞杂沓,以趁盛节。”
关于火把节的由来,民间流传许多神话故事:如彝族神话阿堤拉巴举火把灭天虫为灰烬说;纪念火神说;奴隶起义反抗奴隶主,以举火把为信号说等。至于火把节的民俗文化底蕴,已有许多民俗学者撰文讨论,此不赘述。本文旨在通过查考明清以来文献中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记载,探讨火把节的来历,火把节与星回节的关系以及火把节的影响,以便民族文化爱好者对这一流传久远的少数民族节日有更多的了解。
火把节的传说
民国二十四年《宣威县志稿》卷八之四《岁时琐记》:“火把节原起则有三说:(一)武侯以是日服孟获,薄暮入城,父老燃炬相照,此后遂沿为俗;(二)曼阿奴为汉将郭某所杀,其妻阿南被逼,是日自燔松幕下,国人哀之,岁中如期燃炬会饮以吊;(三)南诏谋并五诏,是日祭先,约五诏助祭,邓腅妻慈善逆知其谋,劝夫勿赴,不听,因强以铁钏约夫臂。既至,果与四诏被焚于松明楼上,灰烬之余,惟慈善能得夫尸。南诏察其贤,欲妻之,慈善闭城死节,人亦哀而吊之。”此就影响最大的三种缘起说约略言之,明清以来许多文献有较详细的记载,现分疏于次。
1. 纪念阿南夫人说
明谈迁《谈氏笔乘·纬候》:“云南六月二十五日入夜,家家束松明为庭燎。杂以草花高丈余,燃之,杀牲祭祖。老少围坐火下,饮酒达旦。自官署都邑以及乡村田野,无不皆然,谓之火把节,又谓星回节。相传汉夷酋阿南夫人为人所俘,誓不从贼,以是日赴火死。国人哀之,因为此会。”明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》卷二十四《火把节》引明杨鼐《南诏通记》云:“汉时有酋长曼阿奴为汉将郭世忠所杀,其妻阿南,汉将欲妻之,赠以衣饰。阿南恐逼己,绐之曰:‘能从我三事则可:一作幕次祭故夫;二焚故夫时衣,易新君衣;三令国人遍知礼嫁。’明日如其言聚国人,张松幕置火其下,阿南袖刃出,令火炽盛,乃焚夫衣,告曰:‘妾忍以身事仇?’引刀自断,身扑火中。国人哀之,以是日燃炬聚会以吊节妇,亦名星回节,盖腊月二十四日也。”天启《滇志》卷十五《人物志·列女》亦载其事,云“汉阿南,酋长曼阿奴之妻”,“自引刀断身仆火,国人哀之,每岁以是日然炬聚会吊之,后人为名星回节。及南诏灭六诏,亦以是日举火,或以星回节为灭六诏遗事,非是”,没说又名“火把节”。清乾隆赵文哲《娵隅集》卷七《火把节》诗题注谓“火把节,亦名星回节,汉元封间楪榆有曼阿娜,为汉裨将郭世宗所害,并欲得其妻阿南”云云。光绪二十七年刊《昆明县志》卷二《风土》亦有记载:“星回节俗曰火把节,当六月二十四五日两日,斫松枝为燎,高丈余,入夜争然之村落,用以照田,以炬之明暗占岁丰歉,廛市群儿并杵松脂作粉,互相烧洒为戏。其缘始云:汉之时有夷妇阿南,其夫为人所杀,南誓不从贼,即以是日赴火死,国人哀之,因为此会。”由此可见,火把节源远流长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
2. 火烧松明楼说(慈善夫人殉国说)
明王士性《广志绎》卷五:“云南一省以六月二十四日为正火把节,云是日南诏诱杀五诏于松明楼,故以是日为节。”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》卷二十四《火把节》:“钱尔载按:‘袁懋功《滇记》云:南诏皮逻虽灭五诏,得其土地,而遗裔尚存。乃于国中设一楼极其华丽,楼上陈设锦绣,户牖板楯,悉用松明。(松木心有脂者,易发而难息。)每宴臣下,登楼饮酒尽欢。至是年六月(《滇载记》作仲夏)二十五日,值祭先之期,令人招五诏助奠,至期祭毕举宴,延众登楼欢饮。须臾,皮逻阁佯醉下楼,击鼓发火焚楼,各诏酋领尽死,国人始悟用松明之意。今滇中于是夕衢巷皆举火,名曰星回节。’”《滇志》卷十五《人物志·列女》:“唐慈善,邓赕诏妻也。开元间,南诏请合六诏为一,遂因星回节会宴,以火灭之。明日,各诏妻寻夫骸不识,惟慈善舁之以归。”此又说明,“星回节”在唐开元时即已存在,亦印证了上引《滇志》为纪念阿南夫人,后人以其殉节之日为“星回节”。清赵文哲《娵隅集》卷七《火把节》诗题注也说:“唐开元间有邓睒诏者,六诏之一也。南诏欲并五诏,因星回节召五诏,会饮于松明楼……”《昆明县志》卷二《风土》:“一云南诏皮罗阁会五诏于松明楼,将诱而焚杀之,遂并其地,邓赕诏妻慈善,谏夫勿往,夫不从,乃以铁钏约夫臂,既往,果被焚。慈善迹钏得夫尸以还。皮罗阁闻其贤,欲委禽焉,慈善闭城死。滇人以是日然炬吊之。”
以上二说在今云南大理、昆明等地的白族中广为流传。阿南夫人和慈善夫人(又称为柏洁夫人)作为聪明、能干、坚贞而有气节的化身,一直为老百姓所爱戴和怀念。为了让白族儿女们永世记住“火烧松明楼”的悲剧传说,白族火把节便一直沿袭了下来。至今白族姑娘还有用凤仙花染指甲的习俗,表示她们对慈善夫人用双手刨寻夫君遗体,以至十指鲜血淋漓这一感人行动的同情和纪念。
3. 欢迎孔明平南回辙说
明谈迁《谈氏笔乘·纬候》:“一云孔明是日擒孟获,侵夜入城,父老欢呼,设庭燎迎之。(《滇程记》)”此说似不可信,高上桂《星回节考》就提出了质疑(参下引)。王士性《广志绎》卷五:“或云孟获为武侯擒纵而归,是日至滇,因举火祓除。”清道光二年《西昌县志略》卷一《风俗》:“六月二十四日,家家晚上门前悉树火炬,照耀如同白日,世俗讹传以为土主为神,兹土乡人迎之,遂成风俗,其说不经。闻之故老,乃武侯平南回辙过此,土人喜之,因天色已晚,乃火炬迎送云。”又卷二《艺文》载《建昌竹枝词·火把节》:“连乡火把照天红,六月为期问土风。一自平蛮回辙后,至今人念武侯功。”这一传说是对诸葛亮为当地民族所做贡献的肯定和褒扬。
以上三说,均流行较广,以至不知孰是。清乾隆五十六年《蒙自县志》卷二《风俗》:“星回节亦曰火把节,相传汉彝酋妇阿南,夫为贼所杀,以是日赴火死,国人哀妇节烈为此会,以招其魂。其后南诏亦假是日会五诏于松楼,醉而焚之,遂并五诏为一。又云武侯以而是日擒孟获,入城,城中设庭燎以迎之。未知孰是。或云即古秉畀炎火遗意,滇歴古无蝗,理或然也。”咸丰四年《邓川州志》卷四《风土志·风俗》也说“是节或以为吊慈善;或以为吊阿南;或以为武侯是日擒孟获,侵夜入城,父老设燎相迎,遂沿为俗;或以为照岁”,既然“持说纷纭”,因而主张“存而不论可也”。
除此之外,还有以下两说。
4. 梁王擒杀段功说
明王士性《广志绎》卷五:“云南一省以六月二十四日为正火把节。……或又云是梁王擒杀段功之日,命其属举火以禳之也。二十后各家俱燃巨燎于庭,人持一小炬,老幼皆然,互相焚燎为戏,烬须发不顾。贫富咸群饮于市,举火相扑达旦,遇水则持火跃之。黑盐井则合各村分为二队,火下斗武,多所杀伤。自普安以达于云南,一境皆然,至二十五乃止。”这一传说流传不广,但文中对火把节活动情形的描写,却非常生动。
5. 吊忠臣王忠文说
明江盈科《雪涛谈丛·滇中火节》:“滇省风俗,每年于六月二十八日,各家俱束苇为藁,高七八尺,凡两树置门首,遇夜炳燎,其光烛天。是日各家俱用生肉,切为脍,调以酰蒜,不加烹饪,名曰吃生,总称曰火节。问其故,谓吊忠臣王袆留此记。盖袆受命入滇,说元梁王降,王反杀袆,醢其肉。若尔,则炳藁可也,奚为食生为耶?夫楚人竞舟吊屈子也,晋人禁烟伤介推也,皆有不忍之意焉。王公被醢,而滇俗斫脍食生,毋乃倒置乎?存炳火革食生可也。”这一说法,作者的疑惑不无道理。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》卷二十四《火把节》:“今滇中以六月念八日为火把节。是日,人家缚茭芦高七八尺,置门外爇之,至夜火光烛天。又用牲肉细缕如脍,和以盐酰生食之。问其原,则是日为洪武间遣待制王忠文(袆)说元梁王纳款不从,为其所醢,以此立节。亦晋人禁寒食、楚人投角黍之意也。但考忠文被害为十二月廿四日,何以改为六月?即介推亦以五月五日亡,似当与屈正平同日受唁,今移之清明。乃知古今传讹不少矣。”沈德符对此说法提出质疑,据介之推以五月五日亡而“今移之清明”,以为是“古今传讹”的结果。谈迁《谈氏笔乘·纬候》“或云吊忠臣王袆,非也”。因此,这一传说可信度不高,在今民间没什么影响。